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與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共同舉辦之「聽見臺灣土地的聲音-李哲洋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紀念活動」於11月28日假北藝大隆重登場,透過音樂會、展覽及紀念講座等一系列活動之安排,向這位臺灣民歌採集運動之先驅,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陳愷璜校長於開幕式致詞時,首先代表校方向捐贈這批珍貴的史料予校方的林絲緞女士(李哲洋先生的夫人)與協助籌劃此次活動的校內外單位表達對最深的感謝之意。他說到,李哲洋先生在60年代,當時是位前衛的音樂學採集者,並將人類學的視野導入音樂學的專業領域,透過跨域整合、跨越當代,讓後人有更多的脈絡可以鋪陳與追尋。而在籌辦這個過程中,也感覺李哲洋老師冥冥之中,推動著北藝大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之腳步,讓這批珍貴的史料可以妥善地被典藏與廣泛應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陳濟民主任談到,李哲洋先生是臺灣民歌採集的第一波先驅者,也是進入原住民部落採集矮靈祭音樂的第一人。此外,其主編之《全音音樂文摘》引介國內有關國際音樂研究和資訊,以及發掘紀錄本土音樂的發展,可說是臺灣音樂大眾教育、本土音樂紀錄研究的重要源頭,貢獻良多。他也期待未來臺灣音樂館針對李先生所留下的手稿與史料,展開籌劃與北藝大的各項合作,讓這些臺灣的聲音可以永久的保留下去。
傳研中心江明親主任表示,目前收藏的李哲洋先生手稿與各項物件資料共有六千餘件。為了籌劃此次的系列活動,團隊歷經半年多的規劃與討論,更期透過這次的活動能引起臺灣音樂相關研究者及社會大眾的關注,觸動文物的多元應用延展,增益臺灣音樂史研究。
開幕式當天首先登場的是由音樂系張佳韻老師指揮北藝大音樂學系室內樂團,演奏已故作曲家高約拿先生之作品-第一號交響詩《夏天鄉村的黃昏》。這首曲子之樂譜,為李哲洋先生的收藏之一,也在因緣際會之下,在傳音系李婧慧教授、吳承庭老師與張惠妮老師等人的協助和樂譜重建下,讓這首完成於1947年的作品,在70多年後的今年呈現在世人眼前,而這次的紀念音樂會也是此曲的世界首演,意義非凡。
這首《夏天鄉村的黃昏》為F大調,六八拍子。在風格與作曲手法上,似乎受到德奧古典、浪漫初期音樂的影響,不禁讓人聯想到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除了使用西洋古典樂派的和聲與配器,也在曲調中融合了五聲音階,企盼突顯民族的色彩。而樂曲中使用的動機發展,與段落間轉調銜接的手法,也顯示出作曲者受到西方古典樂派的啟發。
談到《夏天鄉村的黃昏》作曲家高約拿先生(1917-1948),是繼江文也、李志傳之後,在臺灣率先以西方作曲手法寫有管絃樂的作曲家。這首曲子除了豐富對於臺灣樂壇的認識和想像之外,其被發現的原委,再次印證了李哲洋先生積累一生的研究資料對於臺灣音樂的重要性。因為,若沒有李哲洋先生的收集及保存,或許像今日這樣跨越了70餘年、將兩個截然不同時空相連的演出,也無法成爲可能。期待李哲洋先生畢生收藏的珍貴史料,可以創造更多這樣的故事,帶回更多屬於臺灣土地的聲音。
緊接著展開之紀念論壇,則以臺灣音樂史、臺灣民歌採集運動、原住民音樂的採集與研究、「全音音樂文摘」與臺灣音樂史研究、李哲洋文物典藏、修復及展望等面向為討論軸線,由來自校內外各界專家學者,包括北藝大顏綠芬老師、雷驤老師、林保堯教授、呂鈺秀老師、明立國老師、范揚坤老師等人,分別從不同角度與面向,分享各自心目中的李哲洋先生,及他對這塊土地的諸多貢獻。此外,由臺灣音樂館主任翁誌聰主任擔任主持的綜合講座部分,北藝大傳研中心江明親主任、圖書館黃貞燕館長、校史室林俊吉組長和臺灣歷史博物館黃裕元研究員共同出席,針對「李哲洋文物的數位應用與研究展望」提出寶貴的意見,彼此交流。
另於即日起至2021年1月31日,在圖書館四樓舉辦之展覽「知識的火苗」,陳列展出了李哲洋先生捐贈給北藝大典藏的部分親筆手稿、物件與書籍,從李哲洋先生身為中學老師、「全音音樂文摘」主編、民歌採集運動先鋒、音樂人類學家、舞蹈研究者等多重的身份出發,介紹李哲洋如何在其所身處的時代背景守護音樂、舞蹈領域的「知識的火苗」,並展現其文物數位化的相關成果及未來延展,歡迎有興趣的師生民眾前往欣賞。
註:「全音音樂文摘」於1972年創刊,是由大陸書店所出資出版的音樂刊物。李哲洋先生除了有主題性的譯介國外的知名音樂家、報導最新的音樂發展外,也花了不少篇幅專訪國內的知名的、新銳的音樂人,甚至還有音樂理論的介紹、臺灣音樂採集調查的田野紀行,堪稱是當時最完整的綜合性音樂刊物之一。
李哲洋生前以擔任主編時對於文稿資料的掌控技巧,進行史料文獻的編排與分析,廣泛且有條理地蒐集各方資料,成為一個小型的臺灣音樂史資料庫。遺留下的音樂史料包括賽夏族音樂調查圖錄、「臺灣音樂誌」、「臺灣音樂詞典」研究初稿,採集手稿及相關文獻,累積整整七十大箱。
攝影 王世邦 林源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