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与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共同举办之「听见台湾土地的声音-李哲洋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于11月28日假北艺大隆重登场,透过音乐会、展览及纪念讲座等一系列活动之安排,向这位台湾民歌采集运动之先驱,致上最崇高的敬意。
陈恺璜校长于开幕式致词时,首先代表校方向捐赠这批珍贵的史料予校方的林丝缎女士(李哲洋先生的夫人)与协助筹划此次活动的校内外单位表达对最深的感谢之意。他说到,李哲洋先生在60年代,当时是位前卫的音乐学采集者,并将人类学的视野导入音乐学的专业领域,透过跨域整合、跨越当代,让后人有更多的脉络可以铺陈与追寻。而在筹办这个过程中,也感觉李哲洋老师冥冥之中,推动着北艺大在无形文化资产保存之脚步,让这批珍贵的史料可以妥善地被典藏与广泛应用。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陈济民主任谈到,李哲洋先生是台湾民歌采集的第一波先驱者,也是进入原住民部落采集矮灵祭音乐的第一人。此外,其主编之《全音音乐文摘》引介国内有关国际音乐研究和资讯,以及发掘纪录本土音乐的发展,可说是台湾音乐大众教育、本土音乐纪录研究的重要源头,贡献良多。他也期待未来台湾音乐馆针对李先生所留下的手稿与史料,展开筹划与北艺大的各项合作,让这些台湾的声音可以永久的保留下去。
传研中心江明亲主任表示,目前收藏的李哲洋先生手稿与各项物件资料共有六千馀件。为了筹划此次的系列活动,团队历经半年多的规划与讨论,更期透过这次的活动能引起台湾音乐相关研究者及社会大众的关注,触动文物的多元应用延展,增益台湾音乐史研究。
开幕式当天首先登场的是由音乐系张佳韵老师指挥北艺大音乐学系室内乐团,演奏已故作曲家高约拿先生之作品-第一号交响诗《夏天乡村的黄昏》。这首曲子之乐谱,为李哲洋先生的收藏之一,也在因缘际会之下,在传音系李婧慧教授、吴承庭老师与张惠妮老师等人的协助和乐谱重建下,让这首完成于1947年的作品,在70多年后的今年呈现在世人眼前,而这次的纪念音乐会也是此曲的世界首演,意义非凡。
这首《夏天乡村的黄昏》为F大调,六八拍子。在风格与作曲手法上,似乎受到德奥古典、浪漫初期音乐的影响,不禁让人联想到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除了使用西洋古典乐派的和声与配器,也在曲调中融合了五声音阶,企盼突显民族的色彩。而乐曲中使用的动机发展,与段落间转调衔接的手法,也显示出作曲者受到西方古典乐派的启发。
谈到《夏天乡村的黄昏》作曲家高约拿先生(1917-1948),是继江文也、李志传之后,在台湾率先以西方作曲手法写有管絃乐的作曲家。这首曲子除了丰富对于台湾乐坛的认识和想像之外,其被发现的原委,再次印证了李哲洋先生积累一生的研究资料对于台湾音乐的重要性。因为,若没有李哲洋先生的收集及保存,或许像今日这样跨越了70馀年、将两个截然不同时空相连的演出,也无法成为可能。期待李哲洋先生毕生收藏的珍贵史料,可以创造更多这样的故事,带回更多属于台湾土地的声音。
紧接着展开之纪念论坛,则以台湾音乐史、台湾民歌采集运动、原住民音乐的采集与研究、「全音音乐文摘」与台湾音乐史研究、李哲洋文物典藏、修复及展望等面向为讨论轴线,由来自校内外各界专家学者,包括北艺大颜绿芬老师、雷骧老师、林保尧教授、吕钰秀老师、明立国老师、范扬坤老师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与面向,分享各自心目中的李哲洋先生,及他对这块土地的诸多贡献。此外,由台湾音乐馆主任翁志聪主任担任主持的综合讲座部分,北艺大传研中心江明亲主任、图书馆黄贞燕馆长、校史室林俊吉组长和台湾历史博物馆黄裕元研究员共同出席,针对「李哲洋文物的数码应用与研究展望」提出宝贵的意见,彼此交流。
另于即日起至2021年1月31日,在图书馆四楼举办之展览「知识的火苗」,陈列展出了李哲洋先生捐赠给北艺大典藏的部分亲笔手稿、物件与书籍,从李哲洋先生身为中学老师、「全音音乐文摘」主编、民歌采集运动先锋、音乐人类学家、舞蹈研究者等多重的身份出发,介绍李哲洋如何在其所身处的时代背景守护音乐、舞蹈领域的「知识的火苗」,并展现其文物数码化的相关成果及未来延展,欢迎有兴趣的师生民众前往欣赏。
注:「全音音乐文摘」于1972年创刊,是由大陆书店所出资出版的音乐刊物。李哲洋先生除了有主题性的译介国外的知名音乐家、报导最新的音乐发展外,也花了不少篇幅专访国内的知名的、新锐的音乐人,甚至还有音乐理论的介绍、台湾音乐采集调查的田野纪行,堪称是当时最完整的综合性音乐刊物之一。
李哲洋生前以担任主编时对于文稿资料的掌控技巧,进行史料文献的编排与分析,广泛且有条理地蒐集各方资料,成为一个小型的台湾音乐史数据库。遗留下的音乐史料包括赛夏族音乐调查图录、「台湾音乐志」、「台湾音乐词典」研究初稿,采集手稿及相关文献,累积整整七十大箱。
摄影 王世邦 林源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