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北管去壯遊
撰文/ 紀偉恩與北管結下不解之緣
即將升上研究所二年級的某日,秀珍老師被家門外不絕的鑼鼓聲吸引,那是羅東福蘭社一百三十週年社慶,各地來的子弟團在鎮內繞境,陣頭裡有炫目的繡旗、精緻的彩牌與整齊的樂隊,長長的隊伍引領好奇的她來到福蘭社社館一探究竟,社員的親切招呼讓她找到了論文題目,從此踏入北管研究的領域。雖然高中畢業後才離開羅東,但老師說自己原本對家鄉的認識和觀光客差不多,在碩士論文寫作過程中,經由訪談,聽聞家鄉北管社團昔日的榮景,又因這些團體與地方發展關係密切,知道了一些課本上不曾出現的地方先賢,重新仔細地了解羅東、宜蘭,甚至台灣的歷史。論文完成後,新的疑問接踵而至,老師想找出北管從繁盛走向衰微的原因,帶著問題負笈巴黎,持續地在北管的研究領域耕耘。在巴黎參觀博物館、參加「想像藝術節」,觀賞來自各國頂尖的表演,看其他國家如何向外國人介紹自身的傳統藝術,開闊了視野,豐富了想像,也從展覽活動中獲得啟發,為日後推廣工作埋下種子。
在教與學中成長
回國後進入本校的傳統藝術研究所任教,老師用「糟糕」形容第一年的教學狀況,急切地想把異國所得教給學生,忽略學生的負荷,反讓教學效果不甚理想。經過磨合與適應,對於教學方式也有新的想法,每門課的第一週,是老師和學生打契約的過程,她習慣和學生討論課綱,朝著學生興趣的方向增減、調整授課內容,課綱不是一成不變的,能夠讓學生透過課程獲得需要的養分,是幫助學生最有效的做法。
2010年老師轉到傳統音樂學系任教,剛開始帶學生看傳統戲曲,學生往往注意到的是戲曲後場使用的配器,起初納悶「難道學生沒有在『看』戲嗎?」但隨即意識到這是慣用的感官不同。老師開玩笑說過去自己的耳朵沒有打開,她是戲劇專業,雖然亂彈戲有音樂,但她不會想要去分析,漸漸透過學生的課堂報告,在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她也接觸了不同的樂種、戲曲音樂,慢慢地打開了耳朵,從學生身上獲得許多滋養。
▲在訓練學生表達能力的同時,也從學生身上獲得許多滋養
累積連結未來的能力
傳音系有些學生具備國樂基礎,考進來後才從頭學習南、北管,這些臺灣的傳統藝術也是世界的文化資產,老師期盼學生了解文化資產保存在世界的趨勢,因而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課程,希望學生能將所學轉化成拓展未來專業的能量。而南、北管都有戲曲展演,為讓學生了解音樂與戲劇如何搭配,也認識戲劇發展的整體脈絡,於是開設「臺灣戲曲概論課程」,為學生建立概念。
老師重視學生寫作和口語表達的訓練,嚴謹地要求內容、格式,也會退回不符規定的作業。老師說演奏組學生常認為音樂專業不擅寫作是理所當然,但沒有人天生會寫作,書寫需要練習、批改的反覆過程,清楚自己的疏漏,便會越來越進步。學生在課堂的報告通過詢問、回答,可確認報告者對自身所言認知清楚,清晰的文字和口語表達才能將專業知識普及化,進而推廣給一般大眾。
創造與傳統相關的美好記憶
她也鼓勵傳音系學生及早接觸軒社或劇團,並提到部分傳音系學生私下已開始參加軒社活動。有些科系的大學生在畢業前選擇到業界實習,藉此了解業界生態,衡量自己是否適合,雖然系上老師會帶學生到軒社「拜館」,但畢竟以客人的身分進到軒社交流,較難洞悉他們實際的環境和運作方式。老師憶起在福蘭社田調的經驗,獲得耆老們不求回報的幫忙,因此對子弟留下美好的印象,但也不諱言時代不同,與人相處的經驗不見得都是愉快的,即使認識後看見現實面,可能會影響日後投入的意願,但能夠及早打預防針也未必是件壞事。
老師說起曾到韓國首爾旅遊時,在國樂院廣場遇到一群來此遠足的幼童,有的在挖沙,有的在喝冰水,環繞著他們的,就是四周大聲放送的韓國傳統音樂。也許他們不知道那些音樂是甚麼,但是音樂的旋律就此與他們遊戲的快樂記憶連結在一起。反觀臺灣自從日治時期開始,隨著教育普及,大眾與傳統藝術的距離越來越遠,雖然1990年代開始推行傳統藝術教育,但實際上已經中斷幾世代,直到現在都還在補救。有些人因為缺乏了解產生偏見,直接為北管樂貼上「出殯用」的標籤,不了解它在婚喪喜慶的廣泛用途與重要性。有的成年人並不是不喜歡傳統藝術,只是成長過程中沒有機會接觸。老師說從兒童著手是推廣傳統藝術最有效的做法,以童書為例,小孩閱讀的同時,家長也可能會先行檢視或是陪讀,這樣就有可能將相關知識同時傳遞給大人。而藝術大學擁有不同的科系與相關研究所,正是從事相關創作、出版的寶地。
▲老師說從兒童著手是推廣傳統藝術最有效的做法
一起為文化多樣性耕耘
老師在去法國前也曾對從事北管研究,到底只是對她個人重要,還是具備更大的意義存有疑惑,但出國接觸到更多元的文化刺激後,她確認北管對於世界文化的重要。她用花園比喻文化生態,玫瑰花很美,但倘若整座花園都只有單一品種的玫瑰,那就無法突顯它的美麗了,文化單一性是很可怕的,在全球化的時代,除了交流共同擁有的內容外,如何證明自己的獨特性,才是立足國際的要點,而傳統藝術和文化就是其中的有力資產。
老師提起邱坤良校長四十年前帶學生到臺北靈安社學習、演出,當時社會也普遍認為亂彈戲已經式微,但直到今日亂彈戲仍然存在,不讓傳統藝術絕跡的辦法,就是持續關注、投入與耕耘,如同老師說的:「如果你覺得重要,那就放手去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