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 JavaScript喔,請開啟 Javascript 功能。
跳到頁面主要內容區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_音樂學院
搜尋
Language
繁體中文
English
登入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首頁
網站導覽
Home
Language
繁體中文
English
登入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首頁
首頁
網站導覽
close
MENU
MENU
熱門訊息
活動消息
公告事項
學院報導
關於我們
學院簡介
系所簡介
院長介紹
大事紀
設備
組織章程
師資介紹
音樂系所
專任師資
擊樂組
鍵盤組
音樂學組
弦樂組
理論與作曲組
聲樂組
管樂組
指揮組
兼任師資
傳統音樂學系
專任師資
兼任師資
課程資訊
音樂系所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傳統音樂學系
國際交流
接軌全球
締結姐妹院
締結姐妹校
國際交換學生辦法
歷年國際展演交流
學院之星
榮獲傳藝金曲獎
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
國家文藝獎
吳三連獎
名譽博士
名譽教授
特聘教授
講座教授
北藝大教學傑出及優良教師
傑出校友
國際賽事獲獎
學院影音
關渡音樂學刊
徵稿細則
表格下載
期刊內容
相關網站
校內資源
校外資源
相關組織
聯絡我們
首頁
學院之星
吳三連獎
返回上一層
:::
吳三連獎
榮獲傳藝金曲獎
中華民國十大傑出青年
國家文藝獎
吳三連獎
名譽博士
名譽教授
特聘教授
講座教授
北藝大教學傑出及優良教師
傑出校友
國際賽事獲獎
:::
第33屆吳三連獎音樂類得主
2019-09-26
【評定書】
楊聰賢先生,1952年出生於屏東。1975年東海大學畢業,於1977年赴美學習作曲,1987年獲哲學博士後,曾先後執教於緬因州及新墨西哥州等地。他於1991年返回台灣執教於東吳大學音樂系 (1991-1995) 及國立交通大學音樂研究所 (1995-2002),目前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系教授,並為台北人室內樂團駐團作曲家 (1994迄今)。
他在大學時期,曾私下追隨史惟亮先生學習作曲,出國之前多次以鋼琴家身份參與賦音室內樂團的新音樂演出與錄音;旅美期間於研究與教學之外並累積了許多演奏及創作的經驗。回台後於教學上投入極多的時間與精神,同時持續不斷的創作;近年來作品在國內及歐、美、亞洲各地區經常被演出。楊教授於1999年1月至3月間接受英國文化協會邀請,前往英國多所大學講學;同時並接受委託為雙子星樂團創作室內樂作品。2002年十二月於台北十方樂集舉行個人作品發表暨座談會,2003年獲頒東元科技獎的人文類獎項。
楊聰賢先生的音樂創作,涵蓋各類型編制,諸如管弦樂曲:《李商隱詩》 (1985) 、《那些漂泊的年月》(1992)、鋼琴小協奏曲 (1999)、《傷逝》(2005)、《一些關於遺忘的變奏》(2009)。絃樂團合奏曲:《弦樂二章:西北有高樓&小的夜曲》(1998)。合唱曲:《三首魯凱情歌》 (2007) 。室內樂曲:《日本山水》(為女高音、長笛、低音豎笛與鋼琴,1982)、《悼與安魂》(為女高音、雙簧管、豎笛、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定音鼓與擊樂,1988)、《川端康成禮讚》(為長笛、雙簧管、豎笛、法國號與低音管,1994)、《佚名之島1995》(為傳統樂器與擊樂,1996)、《弦樂三重奏》(1996)、《木管五重奏》(1996),《陽光下的記憶》(為長笛、短笛、中音長笛、豎笛、低音豎笛、鐵琴、低音木琴、定音鼓與擊樂,1997),《我曾在風雨中聽見一首來自花園的歌》(為豎笛/低音豎笛、小提琴、大提琴與鋼琴,1999),《我所記得的一九九八年夏》(為長笛、豎笛、小提琴、大提琴、豎琴與鋼琴,2003)、《弦樂四重奏》(2008)…,以及為數可觀的獨奏曲。
楊聰賢的音樂是以內斂自省的態度、細緻雕鑿地刻畫自我的生命感懷。其音樂作品中多採非直線式發展,不營造高潮,相反地,以一種模糊、多焦點的美學觀做為創作基礎,這些觀點是他從古典詩詞美學上深刻反思所得。古典詩詞中的象徵、比擬、並置、用典等手法,接軌到後現代文化氛圍,展現了更寬闊的創作視野。
綜觀楊聰賢教授對臺灣文化環境的貢獻,除了勤奮音樂創作與熱心從事音樂教育以外,更積極地從日常生活與學術研究中,體現人文關懷與鄉土認同,經評審委員會審議,評定楊聰賢教授為第三十三屆吳三連獎藝術獎音樂類得獎人。
(資料來源:
吳三連獎基金會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