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傳統音樂學系 北藝大2022年秋冬系列第二彈:
【響遏行雲‧歷史迴聲─老琵琶展】系列活動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系與臺灣百樂琴苑合作,對百樂琴苑收藏的一批老琵琶進行研究與整理,並共同策劃製作「響遏行雲‧歷史迴聲—老琵琶特展」系列活動,特別感謝百樂的協辦、與會演奏家老師們與講師們的大力支持與共襄盛舉,透過這一系列的展覽、講座與音樂會,希望能透過本活動與琵琶學子、愛樂大眾一同回顧琵琶的聲音脈絡,展開教學上的討論與思考對話,打開對「琵琶」的既定印象,聽見「歷史廻聲」,並為這些珍貴的樂器留下聲音影像與文字紀錄。
活動網站|https://pipa-exhibit.tw/
【展覽】
【音樂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系與臺灣百樂琴苑合作,對百樂琴苑收藏的一批老琵琶進行研究與整理,並共同策劃製作「響遏行雲‧歷史迴聲—老琵琶特展」系列活動。《響遏行雲‧歷史迴聲》琵琶專場音樂會即系列活動中的重點演出活動,為此,特別邀請到琵琶演奏家王世榮教授、王琇媜老師、鄭聞欣老師、鍾佩玲老師、陳麗晶老師與本系琵琶老師群連袂演出。音樂會旨以一人一琴的方式,以樂器為經、樂曲為緯,呈現傳統四相十三品絲絃琵琶到現代鋼弦、尼龍弦琵琶於聲音特質、樂器形制與聽覺審美上的變化,邀請您一同聽見琵琶的聲音脈絡。
演出曲目:
劉天華曲《虛籟》 任鴻翔曲《渭水情》 華彥鈞曲《大浪淘沙》 白鳳岩曲《劍閣聞鈴》 潮州樂曲《寒鴉戲水》 古曲、李廷松演奏譜《塞上曲》 古曲、李廷松演奏譜《月兒高》 古曲、楊大鈞演奏譜《平沙落雁》 古曲、劉德海演奏譜《潯陽月夜》 古曲、劉德海演奏譜《瀛洲古調》選曲
【講座】(兩場講座的報名皆已額滿)
專題一:從樂器維修的角度認識琵琶
專題二:四相十三品絲絃琵琶之存見與修復
【響遏行雲.歷史迴聲】
老琵琶展與系列活動已告一段落,從展覽、音樂會、講座到線上網站都獲得大眾的熱情迴響。感謝學校與學院的支持、百樂琴苑的協辦與提供藏品,王世榮老師的穿針引線,前主任蔡淩蕙老師與簡秀珍主任的大力支持,蘇筠涵老師的策劃與執行,希奇文化的展覽統籌協作,北藝文資學院提供展場,傳音系同學的熱烈參與也是此次活動得以圓滿的重要原因。
本次活動導源於百樂琴苑存有的一批老琵琶,我們希望可以客觀地將這批樂器的現況記錄下來,從樂器測量到聲音記錄,並化為實際展覽資料。導覽人員係本系學生,透過事前的口述影像工作坊之訓練,從「文化平權」概念出發,在講師王昱程的帶領下學習如何進行導覽,並於展期間實際演練應用。
展場分為「傳統形制區」、「民國現代形制區」與「琵琶家族區」,展有四相十到十三品、六相二十四品與東亞琵琶家族,如薩摩琵琶、筑前琵琶、越南高品琵琶、北管琵琶與南管琵琶等。傳統與現代形制區的琵琶均可使用QR CODE 連結雲端聽音檔,並同步推出線上網站(https://pipa-exhibit.tw/),希望帶給觀者視聽覺合一的觀展體驗。
為配合本次活動,邀請到臺灣修琴師彭一奇老師、林宗賢老師與琵琶示範黃勝宏老師進行講座,為學生展示了各式琵琶與聲音的差異,看到不同做工的樂器,讓學生動手敲敲面板、實際彈奏師傅們帶來的多種琵琶,並獲得許多修琴、製琴的寶貴知識。講座影片目前放在傳音「Taiwan TradMus」YouTube上(https://reurl.cc/vmd05k,https://reurl.cc/KXb4kM),可供大眾點閱。
《響遏行雲.歷史迴聲》琵琶專場音樂會以一人一琴的方式,以樂器為經、樂曲為緯,呈現琵琶在聲音特質、樂器形制與聽覺審美上的變化。從當代到傳統,從鋼弦到絲絃,從民國七十年代六相二十四品琵琶,漸次往前回溯晚清的四相十三品絲絃琵琶。特別邀請琵琶名家王世榮老師、王琇媜老師、鄭聞欣老師、鍾佩玲老師、陳麗晶老師與本系琵琶老師群賴秀綢老師、蘇筠涵老師、王乙曲老師、陳茗芳老師與黃立騰老師齊聚一堂,是琵琶界難得的盛事。
本系列展演從「聲音」來思考與再探索琵琶的音樂與文化,回顧過去以展望未來,期望激發更多的迴響,體現傳音系於傳統音樂文化傳承與推廣的核心價值與執行成果。